課程宗旨

小學人文科課程旨在促進學生:

  • 身心健康成長,從小培養正確的價值觀和態度,成為充滿自信、理性和富責任感的公民;
  • 認識自己在家庭和社會所擔當的角色及應履行的責任,尊重法治和守法精神,並為社會和國家的共同福祉作出貢獻;
  • 認識國家的歷史、地理、中華文化及現代發展,培養國民身份認同和對國家的歸屬感,並致力貢獻國家和世界;
  • 關注本地、國家及世界發展及彼此的連繫;
  • 通過可持續發展教育,關心及愛護環境,實踐綠色生活。

 

學習目標

小學人文科課程的學習目標是幫助學生在知識、技能和價值觀方面有所增長:

 

知識和理解方面

  • 了解、接納、欣賞自己和別人,以及認識有關個人身心及社群健康;
  • 對大自然和環境與人類的關係有基本認識,能探討氣候變化對人類的影響;
  • 認識個人和政府理財的基本知識和原則,初步了解國家與香港在經濟上的關係;
  • 了解國家重要的歷史事件與中華文化特色,以及香港社區的發展,明白香港是國家不可分離的部分;
  • 初步認識《憲法》與《基本法》和國家安全的含意,明白《基本法》的憲制背景、「一國兩制」的重要意義、《香港國安法》對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性,以及中央和香港特別行政區的關係,關注社會事務,了解公民的權利和義務;
  • 通過不同方式認識世界和不同地方的人民生活與文化特色,並學習尋找、整理、分享和符合道德地使用資訊, 以及在數碼世界中保護自己。

 

技能方面

  • 發展自理能力及各種生活技能,能夠在個人健康和安全方面作出適當的考慮和抉擇,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,以及與他人維持良好的人際關係;
  • 細心觀察所身處的環境,識別地圖及多媒體中的資訊,發展理解相關的數據、統計表及資料的能力;
  • 培養思維能力,採用不同的方法蒐集、理解及整理資料,培養客觀分析事件的能力;
  • 初步發展自我管理及適應社會變遷的能力;
  • 發展有效及符合道德地運用資訊及資訊科技的能力,以及培養各項共通能力,包括溝通能力、數學能力、自學能力、協作能力、慎思明辨能力、創造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等,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。

 

價值觀和態度方面

  • 以正面的態度面對自己的成長需要,愛惜自己和尊重別人,包括重視發展和諧的人際關係,能以同理心關懷和愛護家人、朋友及社會上有需要的人,以及建立正確價值觀、態度和行為(包括兩性相處的正確態度等);
  • 明白珍惜地球資源,保護環境的重要,並願意承擔環境保育的責任,實踐綠色生活和可持續發展模式;
  • 建立正確的金錢觀念,培養恰當的理財態度;
  • 培養及傳承中華傳統美德和文化,重視家庭的價值,以及個人對國家、民族及社會的認同感、歸屬感及責任感,建立國家觀念,培養愛國情懷;
  • 關心社會和世界,尊重法治精神,提高守法意識,明白自己的角色和應履行的責任和義務,成為盡責的公民,為國家及社會的共同福祉而努力;
  • 提升學生的媒體和資訊素養,以及正確運用資訊科技的意識,能易地而處,理解、尊重和欣賞不同的文化、觀點及生活方式。

 

課程涵蓋六個學習範疇:

範疇一「健康與生活」

範疇二「環境與生活」

範疇三「理財與經濟」

範疇四「社會與公民」

範疇五「國家與我」

範疇六「世界與我」

 

 

教與學的策略和方法

小學人文科課程與常識科及其他科目一樣,涉及知識、技能及價值觀和態度三個課程組成部分。教師配合有效的學與教策略,既可幫助學生建構基礎知識,亦可以在學習過程中發展共通能力和培養正確的價值觀和態度。教師在決定採用哪一種學與教策略之前,應根據「立德樹人、探究學習、連繫生活」的課程理念,考慮下列原則:

運用多元化的學與教策略

因應課堂的學習目標、學習內容和情境、學生的興趣、能力等,多嘗試和靈活運用多元化的學與教策略,並配合數字教育的發展趨勢,盡量為學生提供課堂內、外豐富的學習經歷,促進探究學習。

 

強調學生日常生活經歷的聯繫

利用生活化的課題引入國家與社會時事的討論,並結合全方位學習,讓學生在熟悉的情境和主題中,了解學習內容與日常生活的關係。教師宜幫助學生應用知識和運用共通能力來理解相關的知識和概念,並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,讓所學的知識與真實生活的課題建立更緊密的關聯,藉此加深他們對課題的理解。

 

重視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和態度

透過多元化的學與教策略,並運用合適的生活事件或事例,推動價值觀教育(包括愛國主義教育),培育學生的人文素養及愛國情懷。

 

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

學習活動配合學生的身心發展、能力、興趣和需要,以及前備知識,以引發他們的學習動機。

 

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

在學與教的過程中,教師作為學習的促進者,可分階段有系統地協助學生學習,從開始時給予學生較多的學習支援,漸漸增強學生對學習的擁有感,讓學生負責管理自己的學習。特別是具自主學習能力的學生,應鼓勵他們主動思考問題和尋求答案,以達成學習目標。

 

照顧學生的多樣性

學生的能力、興趣、學習方式、以及以往的學習經歷及文化背景等各有不同,因此他們的學習需要也大不相同。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需要,從而採用豐富多元的策略,讓學生在合適的情境中學習。

 

 

 

參考教育局《小學人文科課程指引(2025年)》